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短信杂文欣赏

时间: 超财2 杂文

  短信杂文欣赏篇1:二胎和事业间的选择

  十年前毕业求职的时候,师姐妹当中流传着一句话:“找工作,已婚有子的女博士(硕士)要比未婚的好找,未婚的要比已婚未孕的好找。”直白点说就是,用人单位希望你把孕产的事儿办利索了再来,不要跑到单位来生孩子,更不要一来就生。

  这不是段子。在我的一场面试中,竞争者中的一位女博士就直接和面试者说,学术和履历上的成绩您看简历就行,“我的另外一个优势是读博之前已经生了孩子,现在已经过了最操心的阶段,很给贵单位省事儿。”也许就在这一瞬,一些“你懂的”默契在求职者和面试者之间达成。

  十年寒窗过后,你在求职中撞上的第一个评判框架仍然是基于性别建立的,孕产期长短和其可能带来的成本,仍然极大地影响着你的“性价比”。比这更糟的是,这种把求职女性分为“未婚”、“已婚已孕”和“已婚未孕”的分类现在仍然流行。而且,在就业已成买方市场的形势下,在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之后,通过孕产问题来衡量女员工“性价比”的思维还在强化,更多女性要在职业前景和家庭愿景之间选边站。

  实际上,在既有职场生态和家庭分工下,“全面二孩”后职业女性所面临的窘迫已经渐渐展现出来。由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力,生育孩子所产生的教育、医疗等高额成本都被转嫁在家庭身上,而家庭由此产生的过量劳动、精力消耗、生活质量的损失,则被无意识、大概率地转嫁到女性身上。几乎同时,她们还要面对职场歧视、职场边缘人的尴尬以及就业、再就业的困境。

  这种情况,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不经济的。在老龄化社会的严峻趋势下,“全面二孩”政策上寄托着很多社会发展诉求,生育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也不单单是一种家庭行为,而是关系到人口结构、人口可持续发展、劳动力供给等几个方面的社会行为。但“愿不愿生”“敢不敢生”的关键却在于女性。如果多一次孕产期会带来职场挤压和职业牺牲,很多已婚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再生育问题上就会变得非常慎重;如果仅仅因为生两胎的可能性就使自己在就业中陷入劣势,未婚女性的孕产意愿也会趋于保守。

  也可以说得更上纲上线一些——适龄家庭中女主人的态度,是决定“二孩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变量。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来增强家庭生育意愿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这是一件宏阔的事情,需要遵循长线逻辑。短期内最有针对性也最有效的办法,恐怕应是以严打就业歧视、严防职场歧视为切入口,率先提升女性就业和从业的保障,避免女性在评估生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时趋于悲观。

  新年前后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二孩”问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核心话题之一。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女性权益和全面二孩政策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会引起代表委员的注意。比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女子学院孙晓梅教授就表示,“可以预见,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将更加难以保障。”她将再次建议出台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禁止基于性别、婚育状况的歧视。

  希望有更多的代表委员能参与到这个问题的建言中来;有更多关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生存境遇的讨论,能超出单纯的、传统的“保障妇女权益”的言说层次,而纳入到突破中国社会发展瓶颈的大视野中来。最起码,高知女性在面试时和对方掰扯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的荒唐场景,不该重复下去。

  短信杂文欣赏篇2:为什么蹲着就是一种没教养的表现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女孩蹲着等地铁没教养”引发热议。图片配文写道:“可能我老了,很多事情比较保守,但是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谁教她们的?这是什么生活习惯?”

  首先,我想说,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竟然能扯上“教养”二字?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辞典上说: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而“教养”在西方文化中写作“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风度、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由此看得出“教养”与人的姿态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况且每个人对“教养”二字的释义都不见相同,不要以自我的好恶与对教养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行为。

  从拍得图片上看,两个女孩蹲在地上并没有妨碍地铁的公共秩序。她们俩蹲在地上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可能是因为逛街逛累了,可能是系鞋带,也可能是身体不适,还可能是蹲下来看会手机……但无论如何?她们俩都没有影响到周围的人,因为她们俩后面并没有人排队,蹲着也是在黄线以外。再说,她们俩蹲在那里,穿着并不是暴露的,更没有什么不雅的行为举止,人家爱蹲着就蹲着,爱站着就站着,哪个条文又规定不能蹲着呢?蹲着等地铁,怎么就没有“教养”了呢?

  更搞笑的是该微博发布之后,有部分网友的评论竟然上升到地域的歧视。说她们俩肯定是外地人,上海人是不会这样的。我想说,同样是中国人、炎黄子孙,为什么还会有地域歧视了。以前是农村歧视,现在上升到地域歧视。可笑之极!

  不了解情况,不明原因,不经过别人允许,就打着‘教养’二字的旗号拍照上传到网络。然后引发热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有教养吗?难道你不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吗?还有一点也尤其关键,微博的文字中还重点提出:“为何现在那么多女孩子不懂得教养?等个地铁就可以随随便便蹲着,难看不难看?”这句话明显的带有性别歧视,难道只有男生可以蹲着,女生就不可以蹲着吗?

  现在有的人,一天到晚就抓拍人家的“不雅”瞬间,这里上传那里上传,以求关注度,点击率。想成名,想求关注,也不要这样做啊!成名并不是一触而就的!

  教养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在我们评判别人时,首先就得三省吾身。更不要以自己对教养释义的标准去规范他人。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和尊重,怎么去评判别人。其次,每个人都有累的时候,生理上的承受能力也都不一样,人家蹲着歇会怎么呢?尊重、体谅、包容是相互的,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短信杂文欣赏篇3:说说孙悟空

  想说说六小龄童的事。起初,有小道消息称:“六小龄童节目被毙,取而代之的是韩星”,一时之间所有的社交软件全都炸开了锅,所有人都感到不能理解、失望、气愤,包括我在内。可当掺杂着谩骂的舆论达到鼎沸之时,又有消息传出:六小龄童本身并未收到央视春晚邀请。这时候仍有众多网友不死心,追评道:“为什么不请他?央视春晚导演想上天?他没死就要请……”且不说央视春晚导演的微博下面早已被抨击得一塌糊涂,就连有一日的新浪头条“高速救火英雄”的官方微博下,都被刷满了关于六小龄童的评论!

  很明显,从大家的反应可以看出: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整部《西游记》的完成历时多年,甚至拍到最后,整个剧组只剩一台连聚焦都成问题的摄影机,六小龄童更是在剧中一人饰演了二十多个角色,并且他对孙悟空动作、神态、说话腔调的演绎都那么的惟妙惟肖。这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对艺术形象追求协调美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坚持:“他不上,我就不看春晚!”

  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前不久流传在网络上的他在某大学演讲时的视频,视频中提到“有些人把金箍棒扛在肩膀上的样子像流氓”,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在说周星驰,不过大家也当作玩笑话一样听过撂过了。直到前两天,不经意间发现:六小龄童发表过多篇关于“翻拍西游记可以,但是请尊重原著!”的文章,“尊重原著”,这话说得很有力度,仿佛86版西游记就是按照原著拍的一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原著中人物的外在形象、或是剧情、乃至中心思想都和原著相去甚远。自己本身并未尊重原著,然却要求别人尊重原著,怎么难道对艺术的理解也应尊崇先来后到?先入为主?

  是的,就像先前说的,六小龄童本身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孙悟空的形象也有着自己的理解,观众们对他的理解角度表示肯定。但原著作者赋予孙悟空智慧、语言、情感的同时,已经赋予了他人性,他不再是一只简单的猴子。因此,任何一个孙悟空的扮演者如果只是把孙悟空演绎成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这已经背离了原著作者的初衷。

  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孙悟空”形象的理解,且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理解。影片中,孙悟空与紫霞仙子生死诀别的那场戏,没有一句台词,我们只看到画面中:孙悟空的紧箍圈越收越紧,却仍不舍得松开正抓着已经死去的紫霞仙子的手,在一声声痛苦地呻吟之后,不得不放开……这段堪称经典中的经典,短短几分钟,却深深得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直击人性的灵魂!试问:在这样的影片中,孙悟空如何拿金箍棒,还那么重要吗?

  只能说,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力得尊重原著,可是谁又能完完全全的尊重原著呢?从艺术角度来看:每一位孙悟空的扮演者都各有千秋!有些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有些是演员自身魅力的展现、有些是演员对孙悟空这个角色的认知……

  所以如何演绎一个角色并不是由一个人说了算,而是由亿万观众来评判!演员更不应该贬低别人,因为这样未见得就能抬高自己,反倒会显得心胸狭隘。总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总觉得自己就是权威,这样就不会再有进步的空间。任何一部经典,都应该迎合时代的潮流,反复地理解、反复地挖掘,这样才会有不断的发现,才能使得经典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对于春晚,应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空就看一看,不管有没有六小龄童,就像不管有没有赵本山一样,还是每年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深受大家喜爱的演员。生活总会不断给你新的惊喜,只要你愿意松一松紧抓过去的手……

  

3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