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杂文 >

杂文作品摘抄大全

时间: 超财2 杂文

  杂文作品摘抄篇1:大度看人

  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都一样,都是那样的粉雕玉琢,咿咿呀呀,招人疼爱。及至孩提时代,也都还不错,言语稚嫩,思想纯真,宛如水晶纯净无瑕。随着我们长大成人,步入了社会,岁月的河流以及名利的泥沼把一个个原本齐整葱郁若嫩树苗般的我们,慢慢地磨砺成了形态各异然却各自或多或少具备了功利心的的市井之徒。或这其中不乏伟岸与挺拔,但平凡、平庸乃至猥琐旳居多。现将些许众生相简单列举一二,只当闲暇时磨牙根,偏颇之处,勿对号入座!

  在市场上,我们见过很多为了蝇头小利而贬低别人,糟蹋别人名声的行为,这可以作为判定为市侩的标准之一,对这种人我们不妨脸上笑之,内心厌之。之所以笑是因为我们要常和他们打交道,规避不开。

  把闯红灯当做一种习惯的行为可以作为判定其素质低下的标准之一,对这种人我们不妨宽以待之,因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太普遍,”知易而行难“,三岁孩子都知道的事八十岁的老人未必能做得到,这个道理都明白,但“水至清则无鱼”,对别人太过苛求的结果可能就是自己没有一个朋友,做好自己已足够;

  永远不知道感恩为何物的人可以视作无可救药的标准之一,对这样的人我们尽可能避而远之,对这样的人再好也换不来他内心真正的感激,因为在他看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稍微做不到位都会在他心里种下隔阂的阴影,时间久了就会衍生出矛盾甚至仇恨。

  对他人的痛苦与困难冷漠视之,不但没有任何慈悲心施以援手且当做调剂自己生活的调料的,可以作为人性泯灭的标准之一。和这种人谈悲悯,博爱无异于缘木求鱼,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有的只是“贪婪”,”擭取”,“永不满足”的词语,对这种人务必要像避蛇蝎般远离,总有一天,苦难会狞笑着朝他走来!孤苦、无助和绝望或许能洗涤他那僵死的灵魂。

  对于常在你面前搬弄是非,说别人坏话的人,可以看作是小人行径的标准之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嘁嘁”,小人之所以“常嘁嘁“,是因为心里虚而阴暗,见不得阳光!不敢光明正大地站出来说话,对于这种人务必要提防,因为他之所以能在你面前说别人的是非,也一定会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坏话!所谓飞短流长,就是由这种人而起的!须知,长着搬弄是非的口舌的,不一定就是女人,男人也一样。

  对于那些一朝钱包鼓起而说话声高气粗,飞扬跋扈的人,我们尽可以作为检点自己行为的标准,尽可以的多一些宽容笑以待之。清代孔尚任在《哀江南》里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朋,眼见他楼塌了。”可谓精辟至极!——黄梁未熟,美梦尚酣,对于梦境里的人是美事,对梦境外的人,能欣赏如此情景剧,则是一种快事,更多的是一种警醒!

  而对于那些缺少二两骨头,憎贫、恶贫而媚富的人,我们可以用一颗怜悯的心看他——看他是如何冲穷苦人呲牙的,看他又是如何围着富人头摇尾巴晃以求得到根骨头的。人生无常,富贵与贫穷此消彼长,相互转换,贫穷的不会永远穷下去,富贵的也可以变得不富贵。媚富者要看富有者的脸色的同时还要面对穷人变换嘴脸,长此以往总是这样做,不但累且难!——尽可以可怜他,但不要鄙视!那是他选择的生存方式。

  平日里天晴着的时候他总问你要不要伞,下雨时他却打着伞跑了。对于这种人,我们可以大度些,因为他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人是人家的伞,你能说什么呢?最好还是自己备一把伞吧!

  杂文作品摘抄篇2:佛是人不是神

  佛者,觉也

  ---题记

  佛是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给我们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

  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下地狱你的人生是好是坏,都有你自己选择,自己决定。

  佛祖释迦牟尼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天上天下,为我独尊”这里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释迦牟尼,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真正的解释是:人在宇宙中应该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主宰,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命运的,而不是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以及造指,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能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把哦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地去修身养性,才能事做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戏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要收获什么,就先要栽种什么”。他不能使一颗莲雾树变成苹果树来,你若想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他只不过是告诉不怎么去栽种,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是栽培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双手,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

  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是,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差不多有49年了,谈经300多次,却无非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

  但这条路却是要自己凭着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所佛说:工作需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们只是教你该走的路。

  杂文作品摘抄篇3:两个自己

  “内与外”,每个人都是“双层人”,人都有两种不同的成熟度,一个体现在平常社交,说话中,暂且叫它“外成熟”,一个在于内在,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很正常,“内成熟”要远大于“外成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心灵是“内成熟”的载体,每个人的心其实都是一块明镜,然而纵使是明镜,但却不能反射阳光,因此也就有时会行成了内心所想与所做所为不搭调,不配合。这是想法和做法的关系,而“内成熟”与“外成熟”我想说的是,“内成熟”虽主内,起控制,平衡,理智作用,但主导体现于外界的乃是“外成熟”。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两面性”,一个是在“阳光”下,就是在平常交往过程中的那个自己,一个是在“黑夜”里,就是自己独自一人的时候。

  “外成熟”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面具”,“伪装”等。

  纵观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两面”同修者,亦或“内成熟”强大到可怕,而“外成熟”成了配角,虽然同样依然还是“面具”,“伪装”作用,但不同的是这时完全由“内成熟”主宰。随着时间的悠悠而因年龄得增加故而浅浅的随波逐流而增加“成熟度”的,到头来依然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大漠里的一粒沙,平凡无奇。

  因此,“天才”们,抛下幼时儿童时候的那种“怕”的思想,展示缺点不丢人,相反那是一种勇气,更重要的是不先丢人拿什么赢人。

下一页更多杂文作品摘抄等着你

3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