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滕王阁序 >

滕王阁序的文体赏析

时间: 如英2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作为古代骈文中的精品之作,属于记事抒怀的文章。接下来请欣赏小编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滕王阁序的文体赏析。

  滕王阁序的文体赏析一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这样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的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句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滕王阁序的文体赏析二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滕王阁序的文体赏析三

  《滕王阁序》作为古代骈文中的精品之作,属于记事抒怀的文章。王勃的这篇文章,其中的思想感情与其修养和华丽的文辞达成了完美的结合,便于众人面前展示出了一种宏大而又精致,深酌而又自然的壮丽文风。我们按照古代对于骈文对子的理解来好好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骈文特点。

  首先看前两段的前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样的对子,按照正常的分析对偶句中,属于“合掌”。合掌就是说,前后两句讲的是一个事物,是重复的。在骈文中应该避免。可是本两处的骈文并没有避免。并不是说王勃的骈文有误,而是“合掌”在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的叙述上,有意突出这样的一个讯息,合掌的双句却成了文中的一个点明。而在正文中,除了这样的基本讯息可以用合掌之外,其它的一概都需要避免。倘若两句话在说一个事情,便会使这个骈句的文辞大打折扣。

  刘勰《文心雕龙》在丽辞一篇中专门讲了骈文。他列出了两组对子:言对和事对,正对和反对。而对于善于用对的,古代伟大诗人李白却巧妙的运用出了流水对。接下来便需要详细的来说一下这几种骈句的写法。

  正对,即对正。也就是前后两句所描述的实例相向,而不是相反。前后两句属于递进比照关系,例如本文中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等皆为正对。前后都是在悲叹,或者前后都是肯定的事情,那便是正对。而“满招损,谦受益”便属于反对。正对在骈文中运用的较多,因为骈文同时要有文章气势的功效,一致的句子便于文字的流畅与延展。当然这并非是说正对比反对重要。正对多是对于记叙事实,展开论据或者陈述一个依据的时候运用,而反对相比来说,却是在点明主题体现整个文章用意的部分中出现。

  反对,也就是彼此反衬。上文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便是反对。两句话对向两个方向,其实却始终沿着一个方向。使得这个方向更加的明确。反对追求一个综合的思维理解和鲜明的立场用辞,对于深刻思想和情感的抒发中,反对出现的较为多些。由于反对更有利于点题,所以它们并不适合长篇的出现,所谓物以稀为贵,精辟之句也是少了才好。倘若一个文章,全文都是深刻哲思的句子,读者便也会厌烦。在《滕王阁序》中,结尾两段中便出现了反对:“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王勃在此采用反对,是为了明心见志,点明自己的想法。这是行文中一个总结性的地方。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却也不失文辞的工整。

  王勃在开头用“合掌”强调时间地点,在结尾用“反对”明心。这种做法是骈文中值得学习的做法。然而本篇骈文最大的亮点却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他对于典故和辞藻的积累和运用上面。接下来,我们便来看看他文中的言对和事对。

  言对主要是描写风景,抒发情怀;事对主要是列举事实,引用典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观点的可信性。所以赋体多言对而论体多事对。但是事对相对来说比较难些。

  言对,即不需要用典的对偶。言对相对于事对而言,之所以说它容易,就在于它不需要用典。用典在现代文中,单独作为一种修辞存在。而在骈文中,事对却是必须用典的。言对要求的是文字的对仗工整,当然更高的要求便是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本文中出现的言对和事对数量相当,却都成了千古名句。言对有“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在前两句中,此言对是描写风景,在后两句中,是抒发情怀。句中无用典,便是言对。

  相对于言对来说,事对却是要求行文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清晰明确的逻辑筛选和搭配能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看这几个句子,用了四个典故,成就了两对骈句。用事对,首先要用对事情,用对方向,而后是用对了搭配,冯唐和李广都是便是合理搭配,倘若把冯唐搭配成崇祯便是不对的。事对的要求不仅仅是你有丰富的素材,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的理解。什么人对什么人,什么事对什么事,什么韵对什么韵,什么词对什么词。一个错误都不可以出现。在《滕王阁序》中,运用的事对很多,其中用典一百多个。事对的字数形式巧妙搭配,使得百个故事罗列,却无疲倦之感。当然这其中还涉及到了一点,那就是在后文中要讲的尽量避免一韵到底和一个句式的问题。

  在言对和事对的结合上,王勃在叙事抒怀中巧妙的运用了类比便使得言对转变为事对。以事对说言对之事,巧妙对照古今,便是他最大的闪耀点。“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此处的用句,其实是在描述当时的情景,王勃却并没有直接用言对来写,而是用了事对。既能体现他的类比恰当,又能体现他的情感抒发。

  刚才说到了骈文应该避免一韵到底,其实也不完全对。只要合理的搭配形式,搭配情节便也可以。古人作品中也多有一韵到底的。但是句式和韵如果同时都是一个,那便有点不好了。诗仙李白有这样一个骈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属于流水对。骈句并非要求前后两句押韵,只要字句对的工整即可。但是流水对,要求比较多。因为流水是“势”,不仅在于文字,更在于句式了。流水对,前后几句在层层递进,却是联排的骈句,且前每对骈句的韵都是一个。能做到这点的很少,善于用对的李白,却也是在诗中用到。倘若用于古体散文中,行云流水般的骈句而下,给人的感觉也必然是惊心动魄。

1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