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诗歌大全 > 儿童诗歌 >

儿童诗歌精选

时间: 燕华2 儿童诗歌

  如果说童年是生命中的五线谱,那么儿童应该就是这五线谱上最活泼可爱的音符了。如果说世界是一个大花园,那么儿童就是这花园里最有生命力的花骨朵了。儿童诗歌推荐:

  篇一:日出

  是谁剥开一个巨大的橘子,

  鲜红,鲜红,

  搁在东边的山峰。

  皮,

  一片,一片,

  撒满了天空。

  篇二:露珠

  路边的小草举着水珠一颗一颗。

  每颗水珠,

  光亮闪烁。

  一只小蚂蚁,

  从小路经过,

  它说:太阳已经出来了,

  点这多的路灯干什么?

  篇三:青蛙和翠鸟

  荷叶下面歇着青蛙,

  荷叶梗上歇着翠鸟,

  翠鸟望着青蛙,

  青蛙望着翠鸟。

  翠鸟不言不语,

  青蛙“呱呱”地叫。

  是翠鸟在欣赏

  青蛙的歌声?

  还是青蛙

  在赞美翠鸟的羽毛?

  它 的秘密,

  只有我知道:

  一个想当诗人,

  喜欢大声朗诵;

  一个想当哲学家,

  总爱默默思考。

  篇四:蜘蛛

  有个渔翁把网撒,

  丝网撒在屋檐下。

  不网鱼,

  不网虾,

  网住蚊子和苍蝇,

  一个一个消灭它。

  篇五:春夜

  一川流水嬉闹,

  处处蛙鼓在敲,

  夜的田野,

  银光闪耀。

  春天的夜晚,

  多么美妙,

  每块水田里,

  都有个月亮在笑。

  篇六:蚕

  又白又胖的小虫子,

  肚子里装着纺纱机,

  吃进青青的桑叶,

  吐出细细的长丝。

  累了,做一个椭圆的屋子,

  没顾上开门窗,

  就躲在屋里休息。

  篇七:雨后

  雨后天刚晴朗,

  处处积水汪汪,

  云缝里挤出

  一个鲜艳的脸庞。

  路上的坑坑,

  全都装满阳光。

  上学路上,

  脚板心酥酥地痒,

  哈哈!泥水中

  我留下的脚印呀,

  每一个都金亮、金亮!

  篇八:啼鸟

  啾啾,

  唧唧,

  忽东忽西,

  树林里

  所有的鸟儿,

  都欢欢喜喜,

  为我们唱着歌曲。

  只有被锁在

  笼子里的,

  那一只黄鹂,

  唉!

  在为它自己,

  伤心悲啼。

  篇九:瀑布

  山崖很高、很高,

  山崖很老、很老,

  浑身上下的皱纹,

  有千条万条。

  嘿!你看他,

  一把长长的白胡须,

  从头拖到脚,

  嘴巴不停地

  唱呀唱,

  胡须不停地

  飘啊飘……

  篇十:石拱桥

  一只大马鞍,

  不在马背上。

  连着

  断了的道路,

  骑着

  流着的波浪,

  影子在水中荡漾,

  怀里

  抱个大月亮。

  儿童诗歌推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儿童诗歌内容简介: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7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