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诗词鉴赏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时间: 适佳2 诗词鉴赏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出自《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小编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出处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采桑子 重阳》

  作者:毛泽东【现代】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原文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⑷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

  ⑸黄花:指菊花。

  ⑹分外:格外。

  ⑺劲:强劲。

  ⑻不似:不类似,不像。

  ⑼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

  ⑽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

  ⑾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原文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

  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原文鉴赏: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6]

  古代的一些有志之士,也曾一反悲秋的传统,不伤寂寞,不嗟衰老,以乐观向上的情怀,赞咏绚丽的秋色。像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通过满山的枫叶、如染的层林,看到了秋胜于春的强大生命力。像刘禹锡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词二首》),则在颂秋贬春中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但就视境、气魄而言,《山行》、《秋词》皆远逊于“寥廓江天万里霜”的阔大高远、刚健雄放。

  如果说上片的“黄花”句写的是重阳赏菊的近景的话,那么下片的“江天”句则在写登高纵目的远景同时,也把词所包含的艺术空间(包括心理空间和想象空间)予以极大的扩展,以象征不断壮大发展的革命势力和光明灿烂的革命前景,从而表现出作者崇高的理想和乐观的情绪。古希腊的朗吉努斯曾指出:“风格的庄严、恢宏和遒劲大多依靠恰当地运用形象……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论崇高》)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更大得多,更强得多———这就是崇高的显著特点”(《生活与美学》)。在毛泽东的词作中,但凡出现指代秋色的“霜”字的句子,也总能找到表现数量之巨的“万”字。“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是一例,“万木霜天红烂漫”(《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是一例,“寥廓江天万里霜”又是一例,都是描写巨景,而且意境雄阔高远,使人产生一种壮美感、振奋感和崇高感。

  当然,“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并不是否定春光之美,排斥春光之美。但有趣的是,在毛泽东创作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二十首诗词中,几乎找不到一首直接或间接描写春光的作品,而赞咏秋色或写于秋天的诗词竟有十篇,占总数的一半。这或许是因为劲厉猛烈的秋风、霜红烂漫的秋色,??铮铮的秋声更能触发作者的诗兴,更宜于表现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更宜于显示诗人兼战士的慷慨悲壮、豪健旷放的性格,更宜于构造雄深高远、阔大壮美的诗境,而令古人的悲秋之作望尘莫及的缘故罢。

  评析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8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