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名人描写重阳节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重阳节历史悠久,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关于名人写重阳节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名人描写重阳节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描写重阳节的散文篇1:重阳节

  重阳节,是个微妙的节日。它的微妙在于,它既是传统的节日,又不像春节、中秋节一样隆重。今年的重阳节前,我给我的母亲、我的岳母、我的妻子,各买了一个木盆,是山木的。在即将到来的冬季,表达一个心愿。希望我的母亲、我的岳父母、我儿子的母亲,在劳累了一天之后,用一盆热水,烫一下疲惫的脚;在每天没有儿子陪伴的时候,用这个木盆盛来一点思念。不管我是儿子,还是女婿,只能用一个木盆罩住老人对晚辈无私的思念,感到心里酸酸的,但也只能在这个节日、用一个方式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我们在这个匆匆忙忙的社会生活,在匆匆忙忙中忘记了在我们的家乡,还有年迈的父母,他们并不需要你汇回去大把的钞票,不需要高档的住所和豪华的轿车,他们需要的是经常看看孩子从稚嫩到成熟和衰老的脸,需要的是儿孙绕膝的感觉,他们的快乐仅仅如此。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如何孝道,其实并不难,那首《常回家看看》就是我们最好的指南。

  名人描写重阳节的散文篇2: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易经》曾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历史悠久,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关于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

  名人描写重阳节的散文篇3:重阳颂

  登一座高山心底宽,采一束菊花望远方;洒一瓶玉液寄相思,插一枝茱萸祈平安。如今在这金色的佳节,我愿为远方的你送去一份关怀,希望你一切安好,心如晴天。思念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总让我在这金秋的时节想起你,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种思念代表一种眷恋,一种眷恋代表一份关爱,一份关爱代表一份真情,一份真情化作对你的祝愿。

  当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我思念你;当朦胧的月光照在泉水上,我思念你。当主人公斜倚窗前,低吟起这样的诗句,我能想象,他的心中是怎样的怅惘,怎样的甜美,又是怎样的温暖——天涯海角,思念真的可以无处不在。秋天注定是一个思念的季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恰逢重阳的到来使得思念变作了双份。

  你看窗外的秋叶摇啊摇,那是我风干了的记忆。

  蓝天作信封,白云作信笺,流星是我的飞鸽传书,我想送你如是的祝福:送你一缕清风让你心旷神怡,送你丝丝细雨洗去疲惫的汗迹,送你一轮彩虹通往梦想之旅,送你一双白羽飞向人生的巅峰。

  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重阳节到了,请允许我为远方的你送去一份问候,愿你的心情也和菊花一样清爽淡雅,愿秋雁将我无限的祝福寄托,愿幸福的阳光洒遍你生命的每个角落!掬一杯菊花酒,采一枝茱萸花,欢聚一堂度重阳。忘年交的友谊就像一杯陈年老酒,随着岁月的流逝会变得越来越醇,虽饮却又千杯不醉,因而也祝愿你我的友谊天长地久。

  如果我能化作一缕阳光,我会为你把梦照亮,在秋日的萧瑟中为你带去光明;如果我能变作一团火焰,我会为你驱散早秋的寒意,在重阳的佳节里为你带来温暖。那么就让我们张开双手去拥抱阳光,走出家门去迎接秋高气爽,在这完美的日子里,一起去追忆那当年美好的友谊,迎接健康幸福的明天吧。

  思念如诗字字珠玑,祝福如叶层层堆积,友谊如酒越来越纯,关怀如我永恒不变。我要把祝福写在树叶上,让秋风吹散飞落到天涯海角,不论你身在何方都会感受到我真心真意的祝愿,在这重阳佳节里祝你一生平安、健康永驻。

  
看过“名人描写重阳节的散文”的人还看:

1.重阳节抒情散文

2.九九重阳节优美散文

3.关于九九重阳节的散文

4.九九重阳节抒情散文

5.关于民俗的散文

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