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篇1:诸葛亮的深情

  诸葛亮一生信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信念,对他的一生史学批评者认为做了一件“不可为而为之”之事,最终积劳成疾,悲壮辞世于渭滨(五丈原),他给历代文人志士留下了无尽的伤感悲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表》表露诸葛亮的忠肝义胆,抒写他的深情厚意,其情震撼天地,贯通今古。

  强烈的责任与深沉的爱国之情

  《出师表》写成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当时形势对蜀汉政权十分不利,223年蜀国战败,刘备兵败忧愤而辞世于白帝城。天下形势已三分鼎立,因连年战争而益州兵源,物力缺乏,面对这种形势诸葛亮心急如焚,深感责任重大,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正确执行联东吴和西戎的策略。他掌管国事,励精图治,国力恢复《表》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三军,北定中原”。伐魏时机臻于成熟,为了争取时机,在《表》中分析形势时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从当时形势看,曹魏兵多将广,其势甚盛,孙吴富庶险峻,而蜀汉最弱,此种局面下,诸葛亮应稳定中求发展,但他采用寻求机会的办法。因此《表》中分析蜀汉的安危,是对“托孤”责任,“兴汉”使命的思考,可谓其用心深,其情表露迫切,这就明确表露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此他犯言直谏刘禅,提出广开言路、公正执法、正确用人三项建议。其恳切之情感人肺腑,其忠诚之心感慨后世,从历史看“从谏如流”的帝王唯有李世民,如其者何人?向君王冒死纳谏者不多,而谏者留下忠诚之名,生前却悲剧惨痛,故历来大臣明哲保身。诸葛亮作为百官的典范,他不记后果,不避人言,不畏谗言,从政权兴衰,国家兴盛的高度严肃阐理告诫刘禅,其言表对症下药,即启发后主,又批评后主。其语严正,其辞委婉,其情深曲激昂,细切动人,恒、灵二帝之过失,“未尝不叹息痛恨”。这是对历史成败的透视,一片叹息方显思考,一片痛心方显责任,其语感刘禅,其情悲后世。忠贞之臣坚信,“忠贞无好死,好死不忠诚”。诸葛亮《表》中写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托臣以讨贼兴汉之效,不效则治臣之最”。其忠贞让百官慨叹。

  深情的忠君之情

  诸葛亮一生一片丹心,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而请出山之后以身许国,决心“北定中原”,“还与旧都”以兴隆汉室为己任,表其忠心,《出师表》中凡十三次言称“先帝”,表达对刘备无比怀念之情,他欲报答知遇之恩,而刘备早逝,只能“报之于陛下”。公元223年刘备兵败猇亭,归回白帝城,在忧愤之下一病不起,病重之时托孤诸葛亮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君可自取。”托孤使他大受感动,君王的无比信任,使他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可见托孤激励了他的责任,同时也唤起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更深思考。历史评论家指出“诸葛亮在失去时机后逆天时”而动。“这就注定消去国力、人力,灭己而亡”。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蜀汉消耗殆尽,无人可用,在灯枯油尽的情况下凄然而悲壮辞世,他的一生,他的辞世,向后人正确诠释了忠君的真正内涵,从当时形势客观分析六出祁山,七伐中原实不合时宜,但从诸葛亮自身出发分析,他不能等待机会,通过战争寻求机会,他要忠诚刘备就不能忘却“托孤”之责,时间和生命对他来说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生命里只能违天时而奋斗,只有这样表现他对刘备的忠诚,才能表现他忠君爱国的深情。其爱国建立在忠君之上,忠君与爱国完美统一。《表》中诸葛亮写道:“故临崩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日渡泸,平定西南……”,“今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其言表达了诸葛亮的决心和职责,多纯洁的君王之忠,多高尚的祖国之爱,其情如同日明光照千古,其情如深层火山震撼后人。

  关于诸葛亮的散文篇2:闲话“诸葛亮的是是非非”

  三国的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头上有六顶桂冠: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军事家、发明家、散文家。杜甫著名诗章《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连年战争,天下大乱,加上灾荒、瘟疫,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无力镇压,便允许地方州府私人养兵镇压。于是,军阀割据,长期相互混战。汉中央政府地位和威望彻底瓦解,甚至献帝回洛阳时,“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各方诸侯根本不把皇帝和中央政府当回事。雄才大略的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抢先下手,把献帝迎回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局面才有所好转。

  此时,刘备四处碰壁,歧路彷徨,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是个不起眼的军阀。而27岁的诸葛亮则在南阳隆中“待价而沽”。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徐庶是刘备的幕僚,正好遇到曹操以母逼迫要离开刘备,于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据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按照诸葛亮的性格与对天下大局的分析,他必然要出山,必然要独当一面,必然要找个有三分天下资格的人,那就是刘备。所以,诸葛亮的政治出发点还是自己发挥才能,而非真正为了民众。他不辅助曹操、孙权,因为那里人才济济,而且已经形成强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虽然是傀儡,终还是东汉朝庭。刘备冒称汉室宗亲、皇叔,诸葛亮三分天下就有了借口:曹操是汉贼,刘备是复汉。所以杜甫诗《谒先主庙》:“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3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