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名家名篇 > 雨巷 >

雨巷的教案

时间: 如英2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之一。诗歌发表后曾产生过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雨巷的教案,希望对你有用。

  雨巷的教案一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与作用:

  《雨巷》是来自语文出版社高一年级使用的第一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阅读与鉴赏”部分,选编的是八首中国现当代诗歌,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得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四.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五.教法学法探讨

  1.教法

  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做了感情上的铺垫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

  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即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份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交流与讨论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与讨论中,就能很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应该是学习诗歌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 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巷 娘 怅 茫 徨 (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

  ‚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七.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

  (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回首本课教学,总有很多话要说:音乐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将学生带入了诗歌所传送的意境当中,从而获得了那份独特的情感体验.‚诗歌只有在吟咏中才能品出味道来,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读带品 以品促悟 在反复的诵读当中,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共鸣。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是呀只要有情感的共鸣,就能带着学生翱翔于五彩斑斓的文学世界,ƒ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做到学完一课有一个收获④可是仔细斟酌,又多了几份遗憾在分组讨论时没有办法照顾到内向的学生,没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引导过程中,往往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如对“油纸伞”这个意象谈感受时,有些学生认为很漂亮,有些认为很华丽,甚至有些同学没有见过“油纸伞”。

  总之,教学当中还有许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赘述。做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只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雨巷的教案二

  一、重点难点

  1.重点:《雨巷》的旋律美。

  2.难点:《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背景材料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学时代就爱好文学。1923年入上海大学,1925年入震旦大学学法语,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大革命时期曾加入共青团,因参加革命宣传,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四·一二”政变后,避居江苏松江,后到北京。1928年回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1930年曾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11月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回到上海。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在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日军占领香港后,他以抗日罪被捕。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并进行著、译、研究工作。1948年因遭国民党政府通缉再次赴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解放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45岁。

  2.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他从2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早期作品多表现个人的精神迷惘和哀怨,抗战后诗风转向明朗乐观,颇富爱国激情。在艺术上致力于将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诗词的表现技巧与法国象征派的艺术方法熔为一炉,多采用富有象征意蕴的意象来曲折地表现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后期部分作品还有超现实主义的印记。戴望舒的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此外尚有大量诗文译作和理论研究成果。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因此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内容分析

  这首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许是这位姑娘的家就在小巷的尽头,也许是她回家时必然要穿过这条小巷。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春雨打在油纸伞上,雨巷显得那样的寂寥、凄清,更触人愁思的是“我”希望逢着的这位姑娘又偏偏结着愁怨,她家的篱墙颓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运的打击?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不过她没有颓唐,没有乞求,她仍然是那么妩媚动人,显得高洁而孤傲。

  四、艺术特点

  1.中西结合的意象美。

  《雨巷》选择了中国化的诗歌意象,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意象美。

  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是中西结合的意象在其诗中的集中体现。我国古诗里有好多吟咏丁香的句名:“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香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呈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巧妙地将西方象征主义手法同中国古典诗歌意境融于一炉,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姑娘美丽、高洁、愁怨,象征着诗人美丽的理想。

  2.创造了兼有比兴寄托和象征韵味的朦胧美。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尽可能使这种感情隐蔽一些,朦胧一些。《雨巷》的悲剧感和孤独感,是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蒙蒙的细雨等环境的渲染和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的。一切都没有说穿,没有点透,然而我们懂了。从作品创造的“梦一般凄婉迷茫”的诗境中,我们不难发现,悠长寂寞,前途茫茫的“雨巷”,正是诗人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的象征;雨雾弥漫,篱墙顷颓的环境,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乌云压城景象的写照;那位“丁香姑娘”正象征着作者的理想。诗人巧妙地将西方象征手法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熔为一炉,创造了兼有比兴寄托和象征韵味的朦胧美,也创造了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的多重意象。

  3.独特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行,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音乐性和旋律美还来自诗韵。“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增添了全诗伤感惆怅的情致。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是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和谐的效果。诗歌中大量采用叠词和双声叠韵的词语,使诗歌低徊婉转,一唱三叹。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

  五、参考资料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大学语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公木《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练 习

  1.试述诗中“我”、“雨巷”、“姑娘”这三个形象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从作品创造的“梦一般凄婉迷茫”的诗境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中的姑娘形象是诗人美丽高洁的理想的象征。悠长寂寞的“雨巷”,正是诗人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的象征;雨雾弥漫,篱墙顷颓的环境,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乌云压城景象的象征。

  2.本诗的音乐性强,试作具体分析。

  诚如叶圣陶所说,《雨巷》在音乐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诗共七行,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使得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优美的旋律,细腻而传神地暗示了诗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语言的音乐性和旋律美还来自诗韵。“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增添了全诗伤感惆怅的情致。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是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和谐的效果。诗歌中大量采用叠词和双声叠韵的词语,使诗歌低徊婉转,一唱三叹。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

  3.说明本诗是怎样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相结合的。

  《雨巷》选择了中国化的诗歌意象,借鉴了西方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意象美。

  诗人拿丁香来比喻姑娘显然寓有深意,是中西结合的意象美的集中体现。我国古诗里有好多吟咏丁香的句名:“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香风各自愁”等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呈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诗人巧妙地将西方象征主义手法同中国古典诗歌手法意境融于一炉,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姑娘美丽、高洁、愁怨,象征着诗人崇高的理想。

1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