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 文学体裁 > 散文 >

关于孙中山的散文

时间: 超财2 散文

  关于孙中山的散文篇1:时代的纵火者

  孙中山先生,是旧世界的坚定纵火者,同时也是新世界的一名出色的消防队员。

  ---题记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是国共两党一致推崇的共和“国父”,也是中国人民心目中顶天立地的当之无愧的响当当的大人物。笔者曾赴广州一游,顺便拜访了位于越秀区的中山纪念堂。该景区地处越秀山南麓东风中路,是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初由吕彦直先生设计,是他的一大成名作。这是一座八角形殿式建筑,进入景区,正面檐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金字大匾,先生追求民主自由,“天下为公”是其毕生谋求的理念。大堂中间,是30米跨度的钢架,内部没有柱子,整个建筑富有民族风格。公园内,先生铜像极目远望,仿佛在注视着旧日中国的命运。百年之后,后人登临,一晃时光,好多年随风而去,了无痕迹,唯有伟人业绩,长留天地之间。

  回首中山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后辈子孙百感交集,不胜唏嘘。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料得以解密,人民,将会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中山先生。

  回顾历史,自从明季失国,清军入主中原,君临汉土,一连串的大屠杀紧随其后,在血泊中,在眼泪中,新的时代开始了,历史翻开沉重的一页。入关后,清朝建立起一连串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国家政权。对于抵抗者,肉体的消灭与精神的奴化同步展开。加之多年“闭关锁国”,各项愚民政策行之有效。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不仅瓦解了主体民族的抗争意识,同时,在严密的文网面前,钳制思想,摧残人才,广大读书人为避祸,纷纷钻进故纸堆,形成“乾嘉考证”一枝独秀的畸形学术奇观。长此以往,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思想日益滋生,绵绵不绝,严重毒害广大底层民众的身心健康。关起门来搞建设,夜郎自大,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一味拒绝交流,没了竞争对手,只能得过且过。久而久之,国人早已经忘记外面的世界长啥模样,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正在进行着强有力的殖民扩张。

  满洲帝国的统治阶层,面对既得利益,无意进取,力图自保。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无动于衷,错失良机。谁承想政坛上,可从来没有“井水不犯河水”这种事儿。要生存,就得有空间。自家一亩三分地里人满为患,斗争的苗头就只能向外。一通猛烈的炮火,清帝国斑驳的大门不由自主打开,任人宰割的日子,噩运一般降临了。门户洞开,人民的幸福,原本乏善可陈,自此雪上加霜。政治腐败不堪,军备早已废弛,朝廷失却了必要的安全保障,保不准哪天,帝国主义国家又来造访。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争救亡史,同时也是一部屈辱的血泪史。翻开中学历史课本,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都是高频度词语。想想咱国家,除了清朝,啥时候,咱国家这样窝囊过?接二连三签订条约,被动挨打,究竟这是怎么了? 剧痛之下,全国的父老们开始陷入沉思。各阶层提出不同的施政主张,谁才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呢?有目共睹,洋务派外强中干,一败涂地;维新派书生乏力,败局已定。日清战争,中国损失惨重,朝野震惊。中日命运发生巨变,影响极为深远。朝廷宪政不果,内阁挂羊头,卖狗肉,如此居心,不可救药。革命党乘势崛起,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浴血奋战。其时,风云际会,孙先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的中流砥柱。

  中国革命,或多或少,总是要有人流血牺牲的。先生躲避暗杀,孤飞海外,并非梦想之婴胎死腹中。梦想之花,已含苞待放。而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天佑中华,天府之国的父老,总是那么给力。一场保路运动,清军入川镇压,湖北武昌有机可乘,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揭竿而起,应天时,顺地利,结民心。是你勇敢的同胞,不甘心就此沦亡,与清陪葬,以血肉之躯,与万恶的旧政权展开肉搏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赤县神州,好大一片火场。烟雾之中,孙先生,是最坚定的纵火者之一。烧吧,烧吧,除旧布新,任重道远。只要有革命的火种,就大胆烧吧。

  关于孙中山的散文篇2:孙中山为啥闹革命

  这个题目好像有些好笑,因为在小学的常识课里就有辛亥革命的介绍:公元1911年,孙中山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帜,领导人民推翻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现在这么问,是不是有点缺乏历史常识呢?在实行全民义务教育的今天,还真有这样的人吗?不幸的是,这样的人确实出现了,不过是个小学生,他看了几部清朝帝王连续剧后问他爸爸:清朝那么好,干吗孙中山还要闹革命呢?

  对小学生的问话不必当真,只当个笑话看待好了,但折射出的问题却不是笑话。挺长一段时间以来,帝王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有时甚至是“蜂拥而上”,一打开电视,几个频道同时清朝大辩子乱晃。康熙、雍正和乾隆的戏还没演完,皇太极和努尔哈赤的戏又抢占滩头;帝王老子还在电视上折腾,皇太子屁股一扭又跃上屏幕;乾隆的戏还没谢幕,孝庄皇太后又粉墨登场。当然,清朝以前的许多帝王也多次在电视屏幕上亮相,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混得脸熟了。对这样的轮番轰炸,真让人感到有点“今夕是何年”的感觉。在这些帝王戏里看到的,大多都是表现帝王们如何微服私访、勤政爱民,甚至见义勇为;如何夙夜忧叹、日理万机,甚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何治理贪官、惩治腐败,甚至“身体力行、大义灭亲”;如何聪明智慧、明察秋毫,甚至洞察一切……总之是“盖了帽”了。

  问题是,历史上真有这样的帝王吗?如果帝王们真有戏中的表现,那孙中山确实不该“闹革命”。但历史的真实是:各个封建王朝都是黑暗的集权统治,洒满了人民群众的血和泪。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夕阳西下,腐朽透顶,其丧权辱国、社会黑暗的程度达到空前,民不聊生的程度用活不下去形容毫不为过,太平天国、小刀会的农民起义绝不是吃饱了撑的。究其原因,除其社会形态的腐朽本质外,与这些帝王们一个比一个差劲不无关系。别的不说,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文字狱”就够瘆人的。当然,说所有“皇阿玛”一点好事也没做,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有的也为保卫国土、统一台湾、惩治腐败、改善民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也绝非帝王戏那样光彩照人。从本质上讲,“天下乌鸦一般黑”,帝王们都不是什么好鸟,不过“黑”的程度大小不等罢了。本来,帝王们的是非黑白并非是“说也说不清楚,糊里又糊涂”,但令人费解的是,敢于直言的人并不多,有的甚至违心地为其大唱赞歌。现在,让一个小学生提出“质疑”,确实叫大老爷们抬不起头来。不过,想想也不奇怪,在《皇帝的新衣》中皇帝光屁股游行时,不就是一个小孩最先喊出“他什么衣服都没穿”吗?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大人“成熟”了,不与小学生“一般见识”。因为大人们如果这样问,人家会说,电视剧只不过是戏说,戏说就是“纯属虚构”,也就是长的方的扁的圆的随便捏。总之是咋说都行,你较什么真儿。谁耗力费神地打笔墨官司简直是傻冒一个。小孩子哪懂这些啊!

  不过,就是把天说塌了我还认这个理儿:对于有名有姓有时有地的历史人物,戏说当然可以,是不是也应该有个底线,总不能把臭的说成香的、黑的说成白的吧!

  再回到前面。面对儿子的质疑,爸爸真不好回答,因为如果他说那是叔叔写着玩的,儿子就可能“堵”他:写着玩的还能上电视?您蒙谁啊!

  面对“糊里又糊涂”的儿子,爸爸可真没辙了。

  关于孙中山的散文篇3:走进伟人孙中山

  星期三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纪念孙中山先生图片展”。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不知不觉就到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一走进大门,一眼就望见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亲笔写书。从那粗壮的毛笔字中,可以看出孙中山那与众不同的博大胸怀。

  观看了图片展后,我对孙中山有了一定的了解。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先驱者,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奋斗了终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活动开拓了一个新阶段:提出了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使之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他的晚年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发展。孙中山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的确,孙中山先生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确实是呕心沥血。孙中山先生出生在战乱时代,由于西方教育的影响,使他从小萌生革命思想。他爱听洪秀全的故事,长大立志干一番大的事业。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兴中会诞生了,同盟会不久也成立了。在他的一生中只有59年,革命起义就占了一大半。1925年3月12日他因为肝癌而病逝北京。就是因为他不肯休息,才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为了中华民国,因劳累而死去。

  孙中山并没有因为死去,而从人们心中消失。在他的葬礼上,多少学生打着学校的旗号围在他的灵堂前,场面使人看了都会伤心。人们为孙中山制造了个巨型花圈。在上面那张遗照上,可以看见孙中山先生慈祥的脸。虽然他的地位高高在上,可一点也没有贵人的架势。他一生就为人民作了很多事,他关心学生,关心经济,关心发展,关心所有的事,难怪人们会那么尊敬他,爱戴他。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中,就可以体现一切,他什么事都想着人民,想着国家,这真让人难忘。

  孙中山先生虽然逝世了,但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

  

30521